国家级奖励
序号 |
成果名称 |
奖励等级 |
奖励类别 |
评奖单位 |
1 |
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理论创新与临床研究 |
二等奖(排名第二) |
科技进步奖 |
国家科学技术部 |
2 |
中医药循证研究“四证”方法学体系创建及应用 |
二等奖(排名第二) |
科技进步奖 |
国家科学技术部 |
3 |
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综合方案与手法评价系统 |
二等奖(排名第四) |
科技进步奖 |
国家科学技术部 |
省部级奖励
序号 |
成果名称 |
奖励等级 |
奖励类别 |
评奖单位 |
1 |
林毅乳腺病‘中医药周期疗法’理论的传承与应用 |
二等奖 |
科技进步奖 |
国家教育部 |
2 |
益气活血化痰法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关键技术体系创建及临床推广应用 |
一等奖 |
科技进步奖 |
广东省人民政府 |
3 |
银屑病“病证方效靶”内涵阐释及“病证结合”诊疗体系创建和应用 |
一等奖 |
科技进步奖 |
广东省人民政府 |
4 |
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 |
一等奖 |
科技进步奖 |
广东省人民政府 |
5 |
针灸治疗颈椎病颈痛的临床研究与推广应用 |
二等奖 |
科技进步奖 |
广东省人民政府 |
6 |
常见肠道复发性疾病的“伏毒”理论构建及推广应用 |
二等奖 |
科技进步奖 |
广东省人民政府 |
7 |
靳三针疗法治疗中风病的规范化技术及推广应用 |
二等奖 |
科技进步奖 |
广东省人民政府 |
8 |
基于“中医药周期疗法”创新理论构建乳腺增生病诊治体系及应用 |
二等奖 |
科技进步奖 |
广东省人民政府 |
9 |
“疏肝调神”针灸治疗抑郁障碍的机制和推广应用 |
二等奖 |
科技进步奖 |
广东省人民政府 |
10 |
基于临床疗效的中药复方多成分多靶点多层次整合效应研究 |
二等奖 |
科技进步奖 |
广东省人民政府 |
11 |
当代名老中医养生保健经验在健康促进领域中的推广应用 |
三等奖 |
科技进步奖 |
广东省人民政府 |
学会奖励
序号 |
成果名称 |
奖励等级 |
奖励类别 |
评奖单位 |
1 |
缺血中风急性期阴阳类证辨治体系构建及应用 |
一等奖 |
科技进步奖 |
中华中医药学会 |
2 |
中医药“从经验到循证”整体证据方法体系的创建与示范性应用 |
二等奖 |
科技进步奖 |
中华中医药学会 |
3 |
基于“脾虚失运”核心病机应用健脾方药治疗慢性胃病的应用 |
二等奖 |
科技进步奖 |
中华中医药学会 |
4 |
类风湿关节炎“血瘀”机制及活血化瘀法的应用研究 |
二等奖 |
科技进步奖 |
中华中医药学会 |
5 |
支撑临床决策的银屑病中西医诊疗体系创建与应用 |
二等奖 |
科技进步奖 |
中华中医药学会 |
6 |
邓铁涛论治冠心病 |
二等奖 |
学术著作奖 |
中华中医药学会 |
7 |
中医药周期疗法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应用 |
二等奖 |
科技进步奖 |
中华中医药学会 |
8 |
培土生金法治疗慢阻肺的理论与临床研究 |
二等奖 |
科技进步奖 |
中华中医药学会 |
9 |
中医外治疗法治百病丛书 |
二等奖 |
学术著作奖 |
中华中医药学会 |
10 |
急性心肌梗死在灌注后中医药干预研究 |
二等奖 |
科技进步奖 |
中华中医药学会 |
11 |
《中医皮肤性病学》 |
二等奖 |
学术著作奖 |
中华中医药学会 |
12 |
冠心病血运重建后中医药干预研究 |
一等奖 |
科技进步奖 |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
13 |
常见肠道复发性疾病的“伏毒”理论构建及推广应用 |
二等奖 |
科技进步奖 |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
14 |
上尿路结石中西医结合综合诊疗的技术研发与应用推广 |
二等奖 |
科技进步奖 |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
15 |
具有中医特色的慢性肾脏病管理模式的建立 |
二等奖 |
科技进步奖 |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
16 |
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后中医药干预方案 |
二等奖 |
科技进步奖 |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 |
17 |
旋转手法对不稳定型脑动脉粥样斑块及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
二等奖 |
科技进步奖 |
中国民族医药学会 |
18 |
针灸治疗颈椎病颈痛的临床研究与推广应用 |
二等奖 |
科技进步奖 |
中国针灸学会 |
19 |
“疏肝调神”针刺治疗抑郁障碍的机制研究 |
二等奖 |
科技进步奖 |
中国针灸学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