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邹旭诊室故事 | 房颤心脏总乱跳,中医防治不用慌
发布时间:2024/11/21
来源:广东省中医院
分享到:

82岁的陈先生确诊为“心房颤动”十多年,长时间的失眠、心悸严重影响到了陈先生的日常工作和生活。2024年7月,陈先生经朋友介绍来到了广东省中医院邹旭教授门诊就诊。
 
初诊时症见:反复心悸,阵发性房颤,心率偏快,时头晕头痛,无口干口苦,咳嗽,痰多,眠差,难入睡,易醒,平素便秘,纳一般。舌紫暗,有瘀斑,苔白浊腻,脉滑数,双寸弱。
 
邹教授通过辨证分析,从理法方药入手,该患者以“房颤10余年”为主症,故辨病为“心悸”,以头晕头痛、咳嗽痰多、便秘、纳眠差为主要伴随症状,结合舌脉,最终辨证为脾虚痰阻、气虚血瘀、小肠热盛证。中医理论认为 “心主血脉”,心气充沛则血脉通利;心气不足,无力推动血行,则脉络瘀阻,故而见舌紫暗,有瘀斑,另外,心气虚还可见心悸、心神不宁、失眠多梦等症。脾主运化水谷精微,为后天之本,脾气虚,则水谷失于运化,致痰湿内生,故而可见舌白浊腻,脉滑数;痰浊积聚,上扰心神,以致心神不安、房颤复发。脾虚痰盛,则气血生化乏源,久之气血亏虚,上不能荣养心神,故见失眠易醒烦躁。
 
治以健脾化痰、益气活血、泻热通便为法,选用渗湿和里汤加减方,行健脾胜湿化痰之法,加泽泻、豆蔻、石菖蒲开胃、化浊降脂,选大陷胸汤通腑泄浊、清利湿热,生地、乌梅养阴生津,牛膝、赤芍、紫珠草活血化瘀。共14剂,水煎服,日1剂。同时叮嘱患者多晒太阳,注意清淡饮食。
 
服药半月后复诊,患者诉心慌心悸减轻,房颤发作时间、程度均有所改善,自觉精神状态转佳,大便1日1行,质稍烂,纳一般,眠差,舌淡暗苔白腻,脉滑。治疗上加薏苡仁健脾利湿,香附助行一身之气,去黄柏、生地、乌梅,加葛根生津通络,另予龙骨、牡蛎全桂甘龙牡方温通心阳、安神定悸。
 
服药10天后复诊,房颤明显改善,发作间隔时间延长,持续时间缩短,隔1-2天发作,大便正常,纳可,睡眠较前改善,脉弦紧,舌淡暗,苔白腻。治疗上加佩兰配合前方健脾开胃,麦冬养阴生津。
 
服药2周后患者复诊,房颤已基本控制,但患者诉眠差、易醒多梦,大便1日1次,便质稀溏,舌淡暗,苔黄腻,脉弦紧数。治疗上加太子参益气养阴,藿香、砂仁醒脾祛湿,共7剂。
 
电话随访患者病情,患者诉房颤已明显好转,2月来未曾发作,纳眠皆可,大小便正常。
 

 

 
 
 
 
 
房颤有哪些类型?危害是什么?
 
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具有高致死率和致残率。房颤常见类型有: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长程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其中阵发性房颤也是我们本次病案讨论的,它发作持续时间小于7天,一般会自行终止,发作频率不固定,症状常表现为心悸、胸闷、头晕等,治疗目标主要是恢复正常心律、控制心室率和预防血栓形成三个方面。房颤的主要危害是脑卒中、血栓栓塞事件和心力衰竭。
 
 
 
 
 
 
中医治疗房颤的优势有哪些?
 
目前房颤治疗以药物治疗和消融手术为主,效果有限,房颤危险因素控制和多学科综合管理逐渐受到人们重视。邹旭教授为国医大师邓铁涛学术经验继承人,治疗心律失常主张以脉为主、五诊合参,在转复心律、预防射频消融术后复发、治疗原发病并改善临床症状等方面积累了丰富临证经验。
 
 
 
 
 
 
房颤患者的日常调养
 

1、注重养心,调畅情志
 

“心”主血脉,亦主神明,被称为“君主之官”。养心需要重视“养神”,要保养心神首先要重视情志的调节。如果情志过于强烈,引致脏腑气血逆乱而发病。因而患者要以平和的心态面对一切,保持心情舒畅,不生闷气,精神放松,不过度紧张,避免过悲、过喜或过怒。
 

2、充足睡眠,防寒保暖
 

“昼则养阳,夜则养阴”,夜晚是养阴血的重要时间。如果经常熬夜,或因各种原因长期昼夜颠倒,会导致阴血亏虚。对于房颤患者来说,保证充足的睡眠非常重要。因为过度劳累会暗耗阴血,进一步加重病情。房颤合并高血压性心脏病以及肺心病患者,要注意防寒保暖,以免身体受凉,发生感冒,引起房颤复发。
 

3、合理饮食,适当锻炼
 

房颤患者要慎食辛辣刺激之物,避免胃火耗伤津液,使得脾胃失运,内热上扰心神,诱发或加重症状。目前运动对房颤的作用尚存在争议,主要集中在高强度运动增加房颤风险,而轻、中强度运动对房颤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得到肯定。患者可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一些适合的运动项目,比如散步、慢跑、太极拳、八段锦等,适度的锻炼有利于血脉调达、气血通畅。
  •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大德路111号
  • 电话:020-81887233
粤ICP备20003529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415号
Copyright © 2011 广东省中医院 All Rights Reserved.